社会实践 | 吉祥结寄情,渔绳文化行—“绳结纪事,古韵新生”实践团开展“吉祥结”编织课堂-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社会实践 | 吉祥结寄情,渔绳文化行—“绳结纪事,古韵新生”实践团开展“吉祥结”编织课堂

2024年02月05日 14:04 师范学院“绳结记事,古韵新生”实践团 点击:[]



为弘扬与传承舟山传统渔文化的独特魅力,使非遗渔绳结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2024年2月5日下午,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慈善志愿服务队——“绳结记事,古韵新生”实践团联合舟山市慈善总会同心互联网分会,在市融慈善文化基地志愿者之家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吉祥结”编织课堂, 为近10位学生传递了慈善爱心与年味爱意。课堂上,团队成员与志愿者之家的同学们亲密互动,同学们心中涌起了阵阵暖意。

活动在一间布置简洁的教室内举行。实践团为此次活动准备了详细的PPT讲解资料,内容涵盖了渔绳结的历史起源、文化意义以及编织步骤,旨在让八位学生不仅学会技艺,更深刻理解这背后的文化价值。

渔绳结,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不仅承载着渔民对海洋生活的深厚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和平安的美好祝愿。通过PPT讲解,学生们了解到渔绳结的来历,它最初是由古代渔民在海上作业时发明的,用以简化记忆和操作,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活动中,实践团通过组织学生们观看渔绳结传承人李芝琴老师的教学视频和互动讨论的方式,教授渔绳结的编织技巧。学生们边学边讨论,全神贯注投入其中,渐渐掌握了编织方法,并被这项传统技艺深深吸引,深刻感受到了渔文化的独特韵味。此外,活动特别安排了学生们观看实践团采访李芝琴老师有关渔绳结文化的视频,进一步加深八位学生对这项技艺文化背景的理解。视频中,老师不仅介绍了渔绳结的编制技巧,还讲述了许多有趣又感人的故事。

通过此次活动,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慈善志愿服务队——“绳结记事,古韵新生”实践团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一项传统手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了传承和发展传统非遗的重要性。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会将所学的吉祥结编制技巧和所感的文化内涵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努力让这项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绳结记事,古韵新生”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舟山非遗渔绳结的宣传、传播与传承,推动其成为海岛舟山的一张非遗金名片。



上一条:祝贺!师院学子在政协第八届舟山市委员会会议志愿服务工作中受通报表扬     下一条:不忘前行耕耘者,新春浓情系桑榆—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关闭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80-2550031/2550663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00

  • 师范学院公众号

  • 揽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