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名城”——渔文化生态考察迫在眉睫,舟山“海洋文化名城”是舟山城市发展保持舟山特色和舟山魅力的重大战略,其外在特质是舟山城市天际线和城市空间形象,内在特质则是舟山的海洋历史文化文脉。
舟山海洋渔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渔业、渔村、渔民的“三渔文化”。其中,渔村是舟山海洋渔文化的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舟山渔村秉持着“靠海吃海”这特定的生成和存在方式,逐渐形成地域独有的渔文化生态特色,是具有突出价值的舟山海洋渔文化遗产。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推进,大量渔民失海、失渔,整个渔业生产方式和渔民生活方式面临着根本性的改变,再加上舟山市近年来一直奉行着“大岛建,小岛迁”的政策,舟山群岛渔文化面临的湮灭风险更是巨大。虽然舟山正处于传统渔文化流失的关键时期,但是舟山更面临着作为国家新区让传统渔文化永续发展的机遇,如果处理得当,城镇化又能促进传统渔村渔文化的涅槃重生。
基于舟山群岛渔文化面临的现状,2016年7月12日到7月16日这5天中,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嵊泗列岛渔文化生态变迁田野调查团一行人对舟山嵊泗列岛的主要岛屿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的岛屿依次为小洋山岛、大洋山岛、泗礁岛、黄龙岛、嵊山岛、枸杞岛。考察的对象为这些岛屿较为典型的一些渔村,调查团在带队老师瞿明刚的带领下走进渔村,与渔民们“零距离”对话。追本溯源,通过实地考察这些岛屿渔村渔文化生态的源头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探讨古代渔文化的存在方式和特色,了解渔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其一系列演变过程以及发展现状。
黄龙岛上黄龙乡,黄龙乡中渔绳结
本次考察收获颇丰,黄龙乡是舟山市保存渔绳结文化最完整的乡镇,黄龙乡的“渔用绳索结”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
渔用绳索结是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产生于海岛的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遍及海岛各地,最多时达上百种之多。然而,由于渔业生产和海岛居民生活的方式改变以及渔用工具、材料的发展变化,许多绳结因而失传或濒临失传,现流传和能挖掘的还有70多种。
在黄龙岛南港村我们有幸拜访到了刘有九老人,他掌握着百余种渔绳结的打结技艺,是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南港村的文化礼堂里,许多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戏剧。我们在刘老的带领下参观了坐落在文化礼堂里的黄龙渔绳结展览室--通过展板、实物、互动体验渔用绳索编织技艺进行展示和演示,并现场观赏到刘老的打结技艺。渔用绳索结是渔民长年在海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劳动的产物,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海岛居民以其特有的审美观,用绳结来扮装自己的生活,用彩色的绳结作为服饰、挂饰,布置新房、庙堂等。
当我们问起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刘老高兴地告诉我们,近几年他除了应邀为黄龙小学的学生们上一堂渔绳结技能课之外,还有了一位徒弟进行传承,此外还接受过省内外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舟山市博物馆相关人员特意将其渔绳结技艺进行一一录制。同时,我们也发现峙岙村通往元宝石的路边也有一个木架,挂着部分渔绳结。
清泉一眼忘世,闲话几句悠然
在当地两位居民的陪同下,我们到悠然村与黄龙岛精神岛主许永康的儿子进行了深度交流。其实,悠然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它是黄龙岛北部山上的一个书斋或者说是一间草庐,里面可供来往的路人休息和喝茶。90年代许老独自打造竹篱柴扉的悠然村,修建了一条悠然村至元宝山,海鉴、一指泉至诸葛亮帽顶石的原生态石径游线,这是他一手创建的世外桃源,正是他将黄龙岛的气质与精神聚集并传扬,将一份恬淡和悠远留给了每一个造访的人。1991年,郭沫若的儿子郭博造访悠然村;2007年,当时的副市长来到悠然村,提笔写下了“石墙青瓦见黄龙”。
在交流的过程中,许老的儿子热情地为我们表演了如何搓麻绳等一系列渔民结绳的过程,如今工业越来越发达,塑料代替原始草绳,这些传统的工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我们的好奇追问下,他还向我们透露了他父亲“海鉴”摩崖石刻的制作过程,同时也透露了“海石花”的采集和制作秘密。
他指着晒在箩筐里的“海石花”说,这是他在退潮后从礁石上采集来的新鲜紫色石花。制作“海石花”的工序比较繁琐,首先要把紫色石花洗净留下茎叶,然后要在太阳下暴晒,晚上再收进来泡在水里,这样的过程要重复多次,直到石花变成淡黄色才能使用。接着把已经是“石花草干”的半成品放入锅中,并倒入一定量的水,用小火炖煮慢熬两三个小时。趁热出锅,将锅中的水滤到容器中,再用井水冷却至凝固后便可食用了。
但“海石花”也只能是夏天这段时间能享用到。舟山有句老话叫“雷雨三潮,石花倒掉”,其意思就是石花草是清热解暑的食物,在雷雨三潮之后气温下降,石花草就没有大的使用价值了,而石花草也不易保存,街上卖石花草的人也就只能把石花草倒掉了。
被大自然吞没的中国渔村——“绿野仙踪”何去何从?
在嵊山岛,我们考察了最近两年在网上爆红的荒村——后头湾村。后头湾村坐落在嵊山岛的东北部,三面环山,北临后陀湾,临山而建的房子空无一人,与墙外遍布的绿油油爬山虎相映成趣,以致有人形容这个“被绿叶占领的无人村”。据公开资料:嵊山镇,位于嵊泗县的最东端,早在清代已形成渔港集镇,如今已列入国家一级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因为交通不便和管理上的需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村民陆续迁出。
我们在后头湾村了解到,有一些搬离的村民在旅游旺季重新回到荒村进行经营活动,办个小店卖点矿泉水和饮料之类。但是据观察装修房子的不多,听一位经营小店的老人家说,目前住在村里的可能只有一对来自温州的种菜夫妻。所以那里形成了一种状态,房子还是老房子,荒村还是荒村,但是却有如织的游人和少数的村民。
我们认为这是海岛乡村游的一个模式,荒村游模式。这个模式潜藏着生机也潜藏着杀机,需要政府主导,如果荒村失去了荒的本色,游客终将抛弃荒村!如果毫无开发,吃住行游娱不便,那也没有魅力后劲。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外荒内不荒,老屋只要符合安全条件就可以开发生态栖居。可惜目前游客都是即游即离,还没有老屋可以住一晚,听一晚的潮声和鸟鸣,吸一夜的负氧离子。
我们从一篇报道上看到,嵊泗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对当地媒体称,为了保护嵊山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当地旅游部门表示短期内并无旅游开发的计划。
我们认为生态栖居是荒村游的出路,游而不栖,动而不息,倏忽地去,倏忽地离,终究是一个遗憾。
发掘、传承、弘扬——永无止境的渔文化生态考察
每天一万多步十多公里的徒步走访导致团队成员出现了各种不适的状态,一个字,累;五个字,累并快乐着!在许多乘车方便的地段,我们为了深入的调研坚持走路,每天多次汗如雨下全身湿透。
发掘是继承的前提,弘扬是继承的结果。通过这次考察,我们看到了现代经济建设对渔文化生态的破坏,学习着渔民们艰苦奋斗精神,更发现了舟山更面临着作为国家新区让传统渔文化永续发展的机遇!
实地调研暂告一段落,调查团将在后期继续整理嵊泗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希望在此基础上可以摸清新形势下嵊泗列岛渔文化生态现状,提供有关嵊泗列岛生态环境现状的最新数据,为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得到一个更好的渔文化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的新理念!
 |
出征 |
 |
小洋山岛“石龙” |
 |
泗礁岛“六井潭” |
 |
黄龙岛“渔绳结展览室” |
 |
黄龙岛“悠然村” |
 |
枸杞岛“山海奇观” |
 |
嵊山文化礼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