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2点30分,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赵筱侠老师在公共教学楼302开展题为“民国漫谈——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民众心态”的讲座。来自人文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前去聆听并受益颇多。
首先,赵老师从民国政权的演变讲起,在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及其后一段时间,中国国内动乱不断,而新文化运动则催生了思想的变更,所以我们可从李大钊、郑振铎所描述的社会万象的变化中了解到民国时期杂糅过渡,兼容并包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作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具表现力的便是服饰。中山装和旗袍作为民国时期的特有现象,表现出在民国时期,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未抛弃本国传统文化而是融会贯通,体现出兼容并包的思想。
随后,赵老师谈及民国时期的爱情派系。这其中有父母之命,包办婚姻派,以胡适和江东秀,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代表;有潮人派,以鲁迅和许广平为代表,他们同居却非夫妻,且有一子,这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有颇多争议的;更有自由恋爱派,这以沈从文和张兆和,为代表。赵老师由此剖析总结出:产生这种新现象是由人们当时心态上对新观念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渡导致的。
在有关转型时期民国心态的演讲中,赵老师提到了民国三大言情小说:《玉梨魂》、《啼笑因缘》及《秋海棠》。这些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和男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追求及其最终结果来展现民国人民的心态。
最后,赵老师讲到民国大学的校徽所陈述的文化诉求,并以北洋大学堂的盾形校徽以及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的校徽为例,指出当时中国校徽的设计从完全模仿西方到逐渐挖掘本国的文化传统,并达到将两者合二为一的美妙境界。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当时人们的心态特点。相信这有利于我们更了解中国的过去,集成咱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未来的路上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更好地融合,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通讯员:A13中文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