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舟山日报》第06版“海潮人文”刊发学院教师闵泽平教授、Y21级研究生聂佩文的论文《王安石 <游洛迦山> 诗从何而来 》。
在歌咏普陀山的诗歌中,王安石的《游洛迦山》颇为引人注目。二十世纪以来的普陀山诗词选本,往往将这首诗放在前列。后人之所以将它作为宋代文人描绘普陀山的典范,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首诗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另一方面还是与王安石的巨大影响力有关。
诗歌的原文是:
山势欲压海袁禅宫向此开遥。
鱼龙腥不到袁日月影先来遥。
树色秋擎出袁钟声浪答回遥。
何期乘吏役袁暂此拂尘埃遥。
诗歌的前两句,交代禅寺的位置,写禅寺坐落在高山之巅,面朝大海,气势磅礴。三、四句烘托出了禅寺高峻,感叹山上的禅寺不仅远离了尘世的侵扰,还可以更早地迎接太阳与月亮。五、六句具体描绘诗人此时的见闻———满山枯黄的树叶,将秋色展露无遗;起起伏伏的海潮声,与禅寺悠扬的钟声时相应和。最后两句抒写此时诗人的感受,表达他希望再能有这种公干的机会重游禅寺。那么,这首诗真的是王安石所写的吗?如果是他人之作,又是如何被讹传为王安石所作的呢?
全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