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下午2时,浙江海洋大学团委、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情系海大赏圆月,梦萦四海共婵娟”大型中秋活动,由中国大学生为主体参与的节目表演、扎花灯、做月饼、猜灯谜等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的加入,中外学生其乐融融。
花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在扎花灯现场,来自宁波的人文学院大二学生金奕正在跟俄罗斯留学生尤利娅一起扎花灯。虽说语言不通,但作为校友,两人显得相当默契,很快,一盏红色玉兔造型的花灯作品完成,两人相互致意,会心一笑。“我爱中国,也喜欢中国,更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利娅告诉记者,她来中国之前,就知道有中秋节,没想到学校的中秋活动这么热闹。
与尤利娅一样,来自巴基斯坦的图图、坦桑尼亚的Pooja、马拉维的菲利普与印尼的李天佑等众多留学生,也对扎花灯非常感兴趣。头戴传统围巾的图图说,巴基斯坦没有中秋节,中国的中秋节不仅能吃月饼,还有扎花灯,真是太有意思了。Pooja才来学校一周,但来中国前就做了很多功课,她告诉记者:“中国的中秋节就是家人团聚时刻。”
看了好久,菲利普也没学会做花灯,但他收到了人文学院学生方歆媛的礼物---中秋花灯,还收到了现场众多中国同学的中秋祝福,这让他显得格外开心。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李天佑就读水产专业,他告诉记者,自从4年前来中国后,他就开始爱过中秋节,喜欢吃蛋黄月饼,他知道中秋代表着圆圆满满。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将面皮 搓圆后摊平,然后把豆沙馅儿放在中间,以食指和拇指的力量慢慢向上收口、合拢......”在学校杨存国会展中心里,来自俄罗斯的索菲亚和韩国的崔嬉镜、朱度勋笨手笨脚地跟着中国学生学做着月饼。
来中国不久,索菲亚大概了解了一些关于中秋的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她想学习怎么做月饼,然后回俄罗斯做给家人朋友吃。崔嬉锣和朱度勋说,韩国有中秋节,虽然也有寄托相思的含义,但中国的中秋节文化内容与活动更加丰富,做月饼与花灯很吸引人。
浙海大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韩伟表教授表示,在中秋佳节,举办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要论述的具体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