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下午,应舟山市文保所、浙江海洋大学文教学院历史系的邀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甲午海战沉船水下考古领队周春水老师在浙海大文理楼301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调查发掘报告”的讲座。人文、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光熙,历史系系主任武锋,历史系教师韩翔、陈金龙、郑俊华,东海发展研究院教师楼正豪等诸位老师及30余位同学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周春水老师首先结合中外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对中日甲午海战的具体经过,尤其是敌我战舰的数量对比、基本特征、受损情况等,做了较为详细的概说。而后,周老师结合个人参与水下考古的切身经历,分别对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经远舰)的发现与确认过程、出水遗物、保护措施,以及正在进行的威海北洋水师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周老师指出,甲午海战是木质风帆战舰被蒸汽机装甲战舰取代以后,世界海军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各国海军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甲午海战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甲午海战也是东亚近代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中日历史发展的分水岭。甲午战争之后,清朝上层统治者发起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日本则一战成名,与西方列强一道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海战沉舰的发现,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我们铭记历史教训、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富国强兵的最好教材。
最后,在场师生与周老师就甲午海战中的战舰细节、水下考古中木质帆船的探寻手段、舟山群岛海域的沉船情况等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而周老师也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现了水下考古工作中历史学、地理学、现代科技交叉融合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在场师生对水下考古工作的直观认识,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同时,该讲座也告诉广大历史系同学,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开拓视野,广泛吸收地理学、考古学等各种知识,是创造性地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