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舟山日报》第02版“海潮人文”刊发学院周驰觐博士、Y22级研究生骆丽婷的论文《蚂蚁岛上的东海战鼓——漫谈陈山及其<擂鼓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舟山群岛,孤悬海外,信息闭塞,在定海城北舟嵊要塞某部营房里,有一位入伍不久但表现积极的战士,名叫郭路生,他的另一身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歌名篇的作者“食指”——并不为多数战友知晓。此时的诗人并未为过去的创作成绩骄傲,而正在为如何写出更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军旅诗犯愁。
经军文艺处干事叶文艺介绍,他借到了一本诗集《擂鼓集》,读完之后大为震撼,并受其中诗作《擂鼓赋》《扬旗赋》的影响,写出《刺刀篇》等作品。据他自己回忆:“里面的诗对我影响很大,改变了我的诗风,铿锵有力的长短句很适合军旅生活。我后来写出的《壮志篇》《红旗渠组歌》《海礁赋》等,均受其影响。”
深深影响了郭路生的诗集作者,就是曾在擂鼓镇(今普陀区)蚂蚁岛挂职的时任省作协副主席的陈山(1917~1997)。陈山原名杨时俊,曾化名陈立平,笔名杨子、柳原等。浙江新昌人。1936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后历任四明山抗日根据地上虞县办事处主任、武装部长、代理县委书记、南山总办事处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转任南京市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
全文如下:
